3月18日,学校召开《思维与表达》课程团队研讨暨集体备课会,校党委书记、课程发起人、课程团队领衔专家阮凤斌主持集体备课并讲话。

备课会上,人文学院负责人围绕课程筹备及开展情况进行汇报,授课团队及嘉宾围绕教学设计、课堂实践、跨学科融合等进行经验交流,学生代表对课程设计和要求发表意见建议。

阮凤斌在听取大家发言后,对课程团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。他指出,《思维与表达》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课,必须坚定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,注重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,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赋能,夯实复合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础,着力塑造学生的“冲闯精神”,推动学生从内敛走向开朗,促使学生性格与能力的全面发展。
阮凤斌强调,课程建设要立足“高阶性、创新性、挑战度”的“两性一度”标准,推动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新生态。让课程不仅是技能培养的载体,更是一场思维革命的实践场域。通过理性思维、高效沟通与写作的训练,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,为服务地方发展输送“善思考、能写作、会沟通”的复合型人才。他特别提出,课程要深挖校本特色,将边疆地区文化资源、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内容,打造具有示范价值的“金课”,为边疆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范式参考。课程团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,要注重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,引导学生踊跃参与互动,让学生在“鲜活”的课堂氛围中,不仅能系统地掌握知识,更能在实践中锻炼思维与表达能力。

教师们纷纷表示,将认真总结教学经验,不断完善教学设计,丰富教学内容,创新教学方法,努力将课程打造为一门深受学生喜爱、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精品课。学生们纷纷表示,此门课程既有文化深度,又具实战价值,有料有趣有用。通过学习,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表达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,为未来参与社会活动、职场竞争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据悉,《思维与表达》课程是面向全校一、二年级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,课程包含“思维训练”“理性写作”“高效沟通”3大模块、12个教学专题的框架设计,组建由12名校内不同专业专家教师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,涵盖人文、信息、艺术等多个领域。该课程于2025年3月正式开课,目前已经完成三个专题的课程教学。
作为学校通识教育改革的“创新试验田”,《思维与表达》课程将持续完善“思维为基、表达为翼、文化为魂”的培养体系,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化,《思维与表达》将以边疆特色为底色,赋能学生终身成长,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书写创新范本。
校党委委员、组织部部长奎晓亮,《思维与表达》课程团队和学生代表参加备课会。
文/谭雨楠 图/钱燕梅
初审/孔镭 复审/沐尊凤 终审/董庆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