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到林间云上去:七人令选》(陕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)是由萌萌、治国、雪雪、安娟、宁刚、之道、吕刚七位终南令社成员创作的令选。这种由终南令社成员们创作的无题“小令”,少则三言两语,多则四五六行,自然而率性,青涩而爽净,贴近生存的原意、生活的细节、生命的本质,又不失明锐的意绪,微言妙意,器小道宏,以寻常意象写作,在短小的篇幅外留下隽永绵长的意韵和超越语言阐释的悠远滋味,供读者玩味、思考。
司空图在《与李生论诗书》曾言:“倘复以全美为工,即知味外之旨矣。”“全美为工”是指诗的创作不能只追求局部技巧或单一美感,也应注重整体意境的和谐与完美。“味外之旨”则是指诗的深层意蕴当超越字面意义,如同“余味”般绵长,需读者通过联想与感悟去体会。只有当诗人能兼顾诗歌的“全美”,才能让作品具有超越表面意义的“味外之旨”。《到林间云上去:七人令选》中的令作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,也做到了这一点。
如萌萌的令作:“白玉兰 / 饮尽春风 / 摔杯”,既有拟人,又有比喻。白玉兰的花型如同酒杯,诗人又赋予白玉兰人的形态,将玉兰花从枝头坠落写作它饮尽春风后摔杯,意韵悠长。我们不再因花落而伤感或自怜,反而多了一丝直率与豪情。再如宁刚的令作:“蓝莹莹 / 野花漫开 / 迤逦一片 / 是河流,是群星”,诗人用比喻的手法,将遍地的蓝色野花比作河流与群星,微风拂过,蓝色的“河流”缓缓流淌,蓝色的“群星”在阳光下愈发闪耀,熠熠生辉。他用清简的语言,让我们看到了野花漫开,群山浪漫的生命盛景。而治国的令作:“摇啊摇 / 风借芦苇 / 唱民谣”,亦是如此,运用拟人之法,让风与芦苇,皆成为这“民谣”的演奏者。拂面的微风,摇曳的芦苇,记忆里的沙沙声和民谣曲,或许还有许久未归的故土,寥寥几个意象,便勾勒出一幅风苇吟故谣的画卷,带给人诸多的感受,弦外之音,画外之景,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。
叶嘉莹先生在《迦陵论诗丛稿》中曾说:“中国诗歌传统中的‘滋味’,实则是将生命体验转化为意象,使读者在联想中体悟诗心。”作者的笔握在他自己手中,他笔下的意象,营造的意境,讲述的故事,表达的情感,都有着属于他自己的韵味与情思,有属于他的和读者的滋味。
就像雪雪的令作:“紫藤廊下避雨 / 失了裙摆 / 怨相思”,“紫藤”“春雨”“裙摆”这些含蓄柔美的意象将失落与相思之感凝聚一处。雪雪将她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,真是韵味悠长。以及安娟的令作:“夜半小院 / 月影重花影 / 风虫抚斑竹”。夜晚幽静,月影与花影重重叠叠,微风抚过斑竹,动静结合,恬静美好,让人想起苏轼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中的水中藻荇交横,仿佛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跨越了时间与空间,见到了当时的场景,给人一种闲适之感。
还有之道的令作:“隔着玻璃 / 我能读懂花的唇语除了 / 会撒谎的玫瑰”。诗人隐约间借用了《小王子》的故事,骄傲的玫瑰撒了谎,它用语言伤害了照顾它的小王子,而年轻的小王子不懂玫瑰的谎言,选择了离开。爱与成长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,如同台下的看客,初听不识曲中意,再听已是曲中人。这里面的怅然若失与遗憾,并无直抒胸臆的表达,含蓄婉转,悠远绵长,却依旧有着深厚的情思,令人动容。这其中的滋味,或许读者与作者不尽相同,却也有相通之处。此外,像吕刚的令作,“满院雨花 / 只可自赏 / 不能折来送你”,也同样令人感慨。诗人将雨落时分独自赏雨,思念心中人的生命经验,用寥寥几字表达了出来,文字之外的情思却并非寥寥数语可以传达,这其中的滋味,超越语言,隽永而绵长。
品读诗集《到林云间上去:七人令选》,就如同严羽所说,“言有尽而意无穷。”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们的用心,他们用他们自己的风格,为我们带来了一种近常却新鲜、清简而有味、健康且悠远的诗的意趣。寥寥数字的令作,意韵深远,回味悠长,其中滋味,令人感触颇多,在这份对自然寻常的意趣和对思绪情感的捕捉,独出清月,难能可贵。正如诗评家沈奇在序中所言:“所谓新诗新百年的一件小事,或堪可告慰以阅?——阅己,悦己,越己。”愿每个人都能记住自己的情思,发现寻常生活中的韵味,做到阅己,悦己,越己。
本文作者:何馨宇,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。
指导教师:胡 辉,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。